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马勒第五交响曲解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马勒的交响曲最有名的是哪几部
马勒的艺术歌曲确实都很不错,比如《亡儿之歌》、《吕克特之歌》,还有早年的《少年的魔角》等等。
我心目中马勒交响曲的排序是8-6.9-3-2-4.1-7.5,大地之歌在2和4之间,第十交响曲如果抛去是否原创的考量的话,放在比第九交响曲略高的位置。
我把马八放在第一位,绝对是要反对我目前看到的所有把马八放在后面的答案的。记得圭大说过马八的作曲手法已经达到了一种常人(指的是专业作曲的“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可能一般人只是听个闹哄,看来您完全没有听过第二部分开头的短笛(?我看视频确实是短笛……)solo带来的别样的感觉?在我眼里,马八后半部分,真如马勒自己说的“每个音符都是献给阿尔玛的”,真正包含了全天下所有的音符元素,柔美、凄凉、宏大,种种。当然,还有冠绝全部马交的配器。
以及,作为马勒生前最后一部上演的成熟作品,绝对代表马主席巅峰水平的。
而代表马主席生平里程碑的三部作品:马三、马六、马九,理应放在仅次于马八的位置。其中,六可能是从技艺上最难以演奏的马勒交响曲(这话不是我说的),同样也是包罗万象的,它拥有马勒最凄美的柔板乐章和马勒交响曲中最复杂、最值得玩味的一个乐章,就是带锤子的末乐章,其实把它当作马勒的代表作也不为过。马九在许多人眼中,也是最展现马勒成熟的写作技艺的一部作品,当然,有潜力可挖,毕竟马勒没有亲自指挥过,要是他指挥中发现哪儿不对劲儿,这部作品也许会更完美,它是马勒交响曲的一个大总结,伯恩斯坦的一个排练片子总结为“Four Ways To Say Farewell”,“天鹅之歌”名不虚传。
二、马勒第五交响曲的背景介绍
1、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
2、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
3、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4、该乐曲虽然被称作是《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但只有第一乐章使用了升C小调。为了使作品符合逻辑发展,在以后的乐章中乐曲逐渐背离沉闷的升C小调,奔向更明朗、更宽广、更踏实的D大调,表现了马勒敢于创新、敢于与命运作斗争。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勒第五交响曲
三、马勒第五交响曲介绍
1、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2、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共5个乐章: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第二乐章,A小调,“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奏鸣曲式。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第三乐章,谐谑曲,D大调,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第四乐章,稍慢的慢板,三段体,只用竖琴与弦乐。以竖琴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第五乐章,回旋曲,D大调。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