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天府之国是哪里和天府之国是哪里的美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地方
1、“天府之国”一般指的是四川,其名称由来已久。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就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天府之国最早指秦朝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到了秦末汉初时,水土大量流失,这个最早的天府之国就消失了。
3、秦朝时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
4、“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将四川称为天府是在三国时期。
5、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是四川最好玩的地方。“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
6、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六绝”。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是世界自然遗产。
7、地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二、天府之国是哪个城市
“天府之国”是指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秦朝,指秦朝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9年,成都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093.8万人。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的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对于一些自己未曾涉足的地方都保持着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古代的人们对于四川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而且因为古代的四川林木比较茂盛,所以有很多的虫子都在树林之中,就更加没有人敢靠近了,因此也就落得了一个没有文化,蛮荒之地这样的一个印象。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的水患得到了治理,就成为了一个土壤肥沃的地方,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古代的人们对于自己不曾探索过的地方都是避而远之的,因为他们不敢轻易的就进入未知的领域。在古代的时候,四川就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虽然在四川省内也有着贸易的道路通过,但是还有很大的一片地方都是未知之地的,四川自然而然的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在加上在成都地区,水患频发,没有人前去治理,所以就更加的对四川成都等地避而远之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有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对于四川这样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地方,秦始皇是志在必得的,他就派了李冰前去治理成都的水患,李冰到达了成都之后,就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建造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事迹,水患得到了治理,成都就成为了一个丰硕的鱼米之乡,并且在后世的史书中,还用天府之国这个字眼来形容成都。
自从成都的水患被治理好之后,成都就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了成都,就相当于拥有了无尽的粮仓,在天下三分的时候,成都就是蜀汉的地盘,蜀汉也正是因为占据了成都这样一个地方,才有足够的底气和当时的曹操,东吴两方争夺天下的统一权。现在的成都仍然是一个天府之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是非常多的,在整个地图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秦朝,指秦国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即秦中,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一个富庶之地。当时与关中同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还有“燕”——今北京地区。后人所称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
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四川省成都市。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自然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
“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这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解读。
1、民众眼里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就是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
秦朝时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约定俗成。
2、历史发展的“天府之国”——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天府之国,古称“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并非四川的“专用名词”。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秦朝,不是指四川,而是指八百里秦川——拥有郑国渠的关中平原。关中即秦中,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一个富庶之地。当时与关中同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还有“燕”——今北京地区。只是,秦川由于黄河流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兵祸,原始森林锐减乃至消失,水土大量流失,这个黄河流域的“天府之国”消失了。
最早将四川盆地称为“天府”的则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再加上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合力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致使蜀都沃野千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在中国历史上,这儿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逐渐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号为“天府”,确实名不虚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四川。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天府之国”逐渐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并且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终于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3、现代社会的“天府之国”——有争议的”新天府“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当我们把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质上的沉降地带。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终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地理》此次评选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个”新天府“评选活动,许多成都网友坚决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评选”,也有一些网友对活动的评选表示支持。
关于天府之国是哪里,天府之国是哪里的美称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