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脉在哪(任督二脉在哪个位置图)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任督二脉在哪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任督二脉在哪以及任督二脉在哪个位置图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任督二脉是从哪起到哪止的

任督二脉在哪(任督二脉在哪个位置图)

1、这二脉起自胞宫,出会阴,任脉向前经前面正中向上,止于嘴唇下其支者经尾宫向上行会与大椎;督脉经尾宫行后中线向上经大椎,百会,行鼻中线向下终于银交,其支者向前象是与任脉上行至胸中。

2、你如是练气,从气海向下,经会阴,尾宫,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入泥丸宫,经印堂下行,过鹊桥,会膻中,鸠尾,入神阙归气海丹田。

3、男子有以气海为丹田,亦有以神阙为丹田。女子以关元为丹田。

4、还有后丹田命门,上丹田玉枕,百会,泥丸宫,各人不同,亦有定在膻中的。

二、任督二脉具体位置在哪

中医里利用任督二脉调理身心。任督二脉是人体前后成环形的两条经脉。任脉上起头部百合穴顺前额鼻尖经胸骨膻中穴丹田穴到会阴穴。督脉由会阴穴起从下到上顺脊柱回到头部的百会穴。任脉就是从头顶向前的一个中分现,督脉则是向后的中分,人体一共有十四脉,任督二脉只是其中的两个。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三、任督二脉

1、医家之任督明确地被伍柳否定之后,但是他们没有明示丹道之任督。

2、督脉乃指先天一炁;任脉者,所谓“象帝之先”。

3、具体而言,督脉即铅,任脉即汞。

4、杜光庭说“石者,肾也;丹者,心也。安心息炁,保于肾脏,乃得延年,非为世间金石宝玉也。此之金石能保其命。又图南子云‘外宝如何内宝存。’此之谓也。”

5、伍冲虚说“古以黑铅喻肾,肾中所发真气,取之而喻曰取白金。”

6、还用解释么?祖师说得没有这么“直白”了:

7、“气海即肾,肾即心,心即道。”

8、找到没有?呵呵,这是白玉蟾主要要说的内容之一:

9、内丹道之心(下)肾(下),与禅宗之心一样,“同出而异名”,都是虚拟概念。

10、我遇到过不少炼丹的,包括专业博士教授,说不知为啥多少年了炼精化气也没化出来个所以然。为啥?呵呵。伍柳那个本来就是虚拟概念,做代词用、为表徵故、以比喻尔,所谓“名是事不是”。

11、就像芥子须弥本为一物,精炁本来就是“一物”!

12、在佛法中,它具有第一义谛的崇高地位,谓之“如来藏”,即藏真如于心;丹派说肾主精,即精藏于肾。

13、伍柳出自佛系,取道教术语,把芥成须弥,换了语境,重新描述——何以道“在今天下出家者如牛毛,得本者如麟角?”因为理论上、概念上就是糊涂的,古人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绝非虚语——哪种人比较容易得药?要么,是不识字的六祖;要么,是贯通三教的张伯端。

14、啧啧,就像一个人,他最重要的是“脑子”吧?这个随时都得带着,头发汗毛痦子瘊子大麻子瓮㼜大瘿都是配体之物,不要过度关注。

15、当然,也不是说配体之物就无所谓了,喏,不上麻药把你那“骈拇枝指”直接给切了同意么?一通“绕口令”过后,祖师后面说啥?

16、“紫金即河车,河车即黄芽,黄芽即白雪。”

17、亲!祖师在传道啊,祖师用最亲切的话说来,就不信。

18、非得遇到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啥的大师灌汤灌顶?吼吼。

19、或曰,丹经上都讲了,内丹是精气神融成一体的一个高密度的小蛋丸!

20、嗯嗯“大如弹丸色如朱橘”——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声色味俱全,后说。

21、先看维摩诘戒把整一座须弥山,塞进了一粒芥子里,啧啧,不生动不形象么?那又是啥密度嘞?

22、“地有三奇乙丙丁,人有三奇精炁神。精固气全生元神,神合气足乃成真。”

23、自《内经》之后,精气神概念由哲学领域,逐渐参与“道医”的上层建筑,成为中国人最习惯最受用的精神(物质)范畴。

24、而精气神说,就像本与宗教无关的芥子须弥被借说佛法一样,待及被引入内丹道后,即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25、一般而言,“精炁”为一方,“神”为一方。所谓“上药三品精炁神,体则一,用则二。”所谓“身中无价宝,精炁与元神。保养长醒觉,无漏作真人。”所谓“内药了性,体具中黄,即元神而摄精炁者也。”——显然为的是要对应上儒道文化的阴阳学说,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26、在秦汉之际,精炁并用,《易传·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27、在修行文化中,精炁者,即先天一气,也即芥子,也即黄芽。

28、这粒“真种”见风而长,转眼而成“菩提树”,像龙女献珠一样,瞬间事尔。

29、如来接龙女之珠,山僧“收”剑归匣——佛教学者归纳成学术语言,就是精辟无比的“三界唯心”、“万法归一”。

30、然后,“一归何处”?是佛教学者随后的追问,而且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话头”,而且这个就是终极话头了——任何活着的人都回答不了,但凡能回答的人,都是“死人”。参吧。

31、这就引出了释道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可谓“终极冲突”。佛法的解释是“月落后见”,换一句比较容易理解的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谓涅槃大法,傅大士说“法亡”龙牙说“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

32、所以,某种意义上,佛法搞的是“死亡教育”,可以叫“归零文化”——活着的时候,把心整死,以回避烦恼和痛苦,傅大士说“心亡”。而道家(道教)推崇的“抱一文化”,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那就是长生,就是不死,就是“抱一为天下式”。即便是深受佛教文化浸染的中国士大夫,他宁可竹林抚琴,也不愿爬上竹竿顶上,纵身一跃啊,呵呵。

33、而且是“万象森罗一口吞,须弥倒卓虚空碎。”

34、“须弥倒卓”这个说法,不仅生动且也“形象”:

35、若不是山尖颠倒下来,冲着你我吾人,如何穿透这个微不足道之小宇宙?山尖尖对着人(心)——这一小〇,当下,那一个大〇——所谓须弥者,顺“窍”而入,噫,在大宇宙整个穿透了小宇宙之际,卖糕的,小宇宙还存在么?!

36、天文学怎么讲的?小行星与大行星的撞击结果,只能是前者“粉身碎骨”,而兼并于后者啊,而后,无彼此之分,成就“一体同观”。

37、呵呵,“如驴觑井,如井觑驴”有点不讲究是吧?

38、如果它细腻而儒雅,那它就不是禅宗了。

39、换句老宿的讲究说法,“眼在虚空里,虚空在眼里。”嗯嗯,凭空多出了些斯文,但是注意,这里的“眼在”和“在眼”均与肉眼无涉啊,皮之不存(人都没却),毛将附“眼”?

40、这一只眼即“尽大地是法王眼”!

41、“法王眼”即“如来藏”即吾人心。

42、心为一小〇,虚空为一大〇,所谓“以圆解心”所谓“将虚空剜窟窿”所谓“圆果乃是圆中圆也”所谓“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以觉尽无余为义也。”

43、高道则曰“方圆径吋,混而相拘。”则曰“口对口,窍对窍。”则曰“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则曰“内通外亦须通”则曰“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则曰“三字诀云‘口对口,窍对窍。’此直指内外皆空。”庄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马丹阳道“老子金丹释氏珠,圆明无欠亦无余。死户生门宗此窍,此窍犹能纳太虚。”

44、观人之初,莫不浑化于自然,如“婴儿”其时。

45、有了知识和见识以后,人们与自然,渐行渐远。

46、修炼是什么?泯灭主观,重返自然。

47、或者说,主客双亡,自然在心!庄子道“天在内,人在外。”

48、所以说为什么修道的一定要参禅呢?当你参透了如此这般玄妙禅境,你还会在色身上琢磨那些“口对口窍对窍”、“生我之门死我户”在哪么?

49、“口对口窍对窍”说得多么明确,那就是两个圈儿对圈儿啊,那就是两个〇对〇啊,就是芥子对须弥啊就是两个空对空啊。

50、或曰你说得这么绝对,能不能论证一下?

51、人生苦短,没有时间,下辈子论证吧。

52、哦,长沙和尚说“须弥本非有,芥子原来空。将空纳非有,何处不相容?”

53、翻开丹经,哦,“成就顶门开一窍,个中别是一乾坤。”(李道纯《咏葫芦》)

54、高道不是在逗葫芦娃玩。“人身无处不丹田”、“黄庭一路皆玄关”,根本不用谁给你解释,整个人就是一个〇啊,〇是啥,人天天挂嘴上的丹田呀,对比一下自己的理念,看看都歪到哪了?

55、“盖修至道,必自启窍,此窍不启,功难越入。”一旦内外之圆——大小宇宙叠加一处,噫,“一之为物,有两窍,两窍又止一窍。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还要谁说?

56、“柱杖横山河大地一时横;柱杖竖山河大地一时竖;柱杖不横不竖,山河大地自山河大地。”还要谁说?

57、看过高人提炼过的,具备学术性质的精辟道论。再去读《观经》,噫,“一目了然”——从远到近,一切山河大地、园林花木、各样形器等等油盐酱醋锅碗瓢勺,纳入胸怀、一样不拉……慧远都嫌“繁秽”了。秽者,田中多杂草。五柳先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啧啧,草盛豆苗稀……

58、嗯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或曰实在“难以理解”。

59、确实,这不是理解出来的。这一段白话一下:

60、大道是一,(这个一)是合二(〇)为一(〇),(所以)这个一,它(即具有天地那个大〇的特征)与宇宙同大,又(具有吾人之心这个小〇的特点)细微到不能再细微!

61、一旦,大小之圆,内外宇宙,混元叠加——喏,天人合一,就是了。

62、柱杖子啥?你天天挂嘴上的丹田啊——尔时当下,“忽然遇到来时路,始知平生被眼瞒。”当下尔时,再“不被拄杖子瞒”连连道“老贼我识得你”。

63、另一位衲僧怕吓着人吧,他不说须弥倒立,他说“顶门一锥”。

64、也是够狠的,呵呵。“虚空神”手把锥子,从你我吾人“顶门”,口对口窍对窍地捅下去——小小锥子进了脑袋,与诺大之须弥穿身,两下结果,复有何异?

65、你我吾人的脑袋不当下粉碎,亦不难乎?

66、傅大士再取一说,“慧剑当心刺”。

67、一把剑向着心窝子给戳了进去,戳了个“寒风飒飒透心凉”戳了个“六根门头空索索”戳了个“平生恩爱冷啾啾”,你我吾人的心不碎掉,亦不难乎?

68、与穿身之诺大须弥,与入顶之细小一锥,复有何异?

69、是有点暴戾哈。诗意的语境?有啊:

70、醍醐灌顶、天花乱坠,祖师道“河车即黄芽,黄芽即白雪。”

71、那位紫阳真人的嫡传毗陵禅师薛道光的契歌,总来四句,说了两家宗旨:

72、为啥许多男同志一心向道,十年数十年都走不出一步?观念上的错误是第一位,不知“心藏神”、“肾藏精”之来由、之隐代,不解精气神概念参与到内丹道后的真意,偏要从自个色身上,把所谓“元精”炼化为“元气”,全部身心地执著在一个皮囊上,把《老子》“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教导忘了。取刘一明解《西游记》一段:

73、你看看论坛,在这些句子面前,在人们摸到造化鼻孔之前,面对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整日介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动辄“我漏丹了”动辄求“不漏之方”——理论上已经荒唐了。

74、而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知音,一生亦仅有三四。学伍柳之法的不计其数,懂得伍柳之道的,概世也无几人。

75、乃至于所谓上药三品、五派丹法啊等等、等等啊,皆“纸上陈言”耳,如汉月之认为五宗归〇。丹派所修之道,只有一个,就是内丹道——就是陈抟老祖用一个(五层的)《无极图》,拆开了佛陀(“压扁”了)的那一个〇。把那个“言简意赅”的〇拆开之后,“恢复”为“立体的”结构,展示给人们看,性命之学的“究竟”原理。于是,阴阳五行八卦精气神等等,中国古代的哲学的、医学的——那个时代的最高妙的理论,纷纷登场——所以有“未有神仙不读书”一说,为甚么读书?“穷理尽性”!把我们的脑袋,把我们的思维,由复杂向简约推进,提炼到最洗练、最精粹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76、修道的结果,一定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但是,清心寡欲,并不是入道的核心技术。得着先天一炁,淡泊就实现了,进而改造内分泌系统,影响第二性征,道门以为,炼精(化)化炁。佛谓“漏尽”。祖师曰“虚无即自然,自然即运用,运用即火,火即药,药即气,气即神,神即丹头,丹头即大还。”所以,《连环经》要结束了,一句精彩撂出来,“子但片饷见玄珠,玄珠即是混元精。日炼时烹火温温,保尔身同天地存。”何谓“混元精”?精炁尔。

77、悟元子每一条教诲都很重要,看到这一句没有?

78、“或有炼心肾为内丹者”——特别列出来,这是修道的通病。

79、丹派引进了道医学的任督概念,和道医的本意,已是天壤之别、迥然不同矣。

80、请一位禅宗老宿,来说说活子时与任督二脉,诸位必然大开眼界:

81、所以,任督二脉与另一组知名概念心与肾,可以对应关系:

82、督=肾,任=心——以两者隐代阴阳,表征静极生动、感而遂通之变。

83、社会上一些炼丹的大师傅,教一帮弟子,要把这两根“子虚乌有”之“皮管子”修通成仙,岂不难乎?

84、佛法是一乘道,它看见“二“就不顺眼:没有“肾”啥事哈,只是一桩“心事”耳……

85、理上看得懂,还得在“入药镜”后,于事上亲见。

86、三十年的研修之得。今得之者,且行且珍惜!

文章分享结束,任督二脉在哪和任督二脉在哪个位置图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任督二脉在哪(任督二脉在哪个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