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千字文(宋徽宗千字文草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徽宗千字文,以及宋徽宗千字文草书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宋徽宗真书千字文的内容简介

宋徽宗千字文(宋徽宗千字文草书)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宋代崇宁三年,二十二岁的宋徽宗以“瘦金体”书写千字文一件,赏赐给大臣童贯。此书纵三十点九厘米,横三百二十二点一厘米,朱丝界栏,其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当代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评论此作:“其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钩,整体遒丽瘦硬。”宋徽宗的“瘦金体”千字文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所青目,这是不争的事实。为帮助广大学书者欣赏和临习“瘦金体”,编者尝试将其放大印出,但愿能受到读者欢迎。

二、草书千字文的宋徽宗版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童蒙读物,是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编成四言韵语,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知识。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云龙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牵连”作为上下字连贯的枢纽,是草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善写大草的书家,对牵连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时而粗如主笔,时而细如游丝;时而竖直拉下,有飞流直下之气势;时而倾斜拉扯,有屈铁盘钢之韧性。从此卷可以看出,赵佶善于运用斜向拉扯的牵连方式。这一方面表现了其自信的书写状态:如怒猊抉石,势不可遏,沉着痛快,激越奔放;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牵连方式的处理上缺少变通,斜向线条多了,通篇也就显得芜杂、雷同、单调。赵佶与所有的书家一样,也喜欢书写《千字文》,他一生不知写了多少卷,流传至今,仅存两件。其一为瘦筋书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写於崇宁三年(公元 1104年),时年二十二岁。卷後的“赐童贯”题字,当是他为那时正供奉明金局的童贯所书。卷为朱丝栏,素笺本,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後百行,书法已基本定型,不过此时尚嫌瘦弱拘谨,不如晚年的肥润刚韧,心手一致的好。

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真是不一而足。此卷书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年作者恰好四十岁,已是他短短一生中的接近於晚年,正是其书法大成之时。他这两卷用真楷、狂草所书的千文,都是根据周兴嗣的版本,中间为避讳改了几个字而外,概无差异。由於草书在书写中的制约较大,因此,历代书家在草书方面所作的建树,除王羲之父子和张旭、怀素诸人外,很少有自辟蹊径,突破前规的,唐宋以来的草书,尽管名家辈出,他们师法传统,“非王即张”。至於章草的书写,皆法皇象《急就篇》,未闻有独创新意之说,却有画虎类犬之讥。故我们对於草书的评价,以应著重观察作者运腕、使笔以及气势如何而定高下。所谓“草即纵心奔放,复腕转蹙,悬管聚锋……起伏连卷,收揽吐纳”,“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於狂逸,不违得寸进尺意。”此处所说的“纵心奔放”和“纵於狂逸,不违得寸进尺意”,对草书来说,极为重要,是我们据以评论它的准则。也正由於草书与楷书在书写上不尽相同,“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所以草书的书写较难,求工尤难,其症结所在,正在於“使转”这一点上面。此卷草书《干字文》,其所以可贵,在於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法则,“使转”不违笔意,基本上达到了“纵心奔放”,所谓“『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的艺术效果。有人以为这卷草书写得如此精妙,怀疑它不是赵佶自运之作,有可能是临写怀素之本。他们的根据认为此种草法出自怀素和尚,兼之宣和内府藏有怀素《千字文》有四轴之多,完全有条件从事临摹,我们以为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形。可以肯定,赵佶草书出於怀素,不仅平时临摹过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而且还临过其它有关的草书帖。从时代风格上讲,两宋的草书,大都师法张旭、怀素,不但名家黄庭坚、赵佶是如此,就是南宋的大诗人陆游诸人,亦莫不如是。凡属临写之本,不管其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一经深入观察,会多少流露出矜持、板滞的运笔痕迹。再说草书难摹,尤其是狂草更是如此。此卷草书行笔飞动,全长数丈,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寻。值得提出留意的地方,卷中草书的字裏行间,夹了少数几个行书字,如“伊尹”、“圆”、“用”诸字书法。已露出薛稷的影响,与怀素的面貌迥然有别,倒是赵佶本人原有的特色。明末孙承泽在所撰《庚子消夏录》中,著录此卷时,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这裏用的“书法”两字,意义相当明显,是师法而非临摹,不好理解为“临摹”之意。这一点,想必不会引起读者对它有甚麽误会的。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的。一幅长达三丈余的手工麻纸,今天看来,似乎不算是多麽新奇。可是,在八百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制造出这样长尺度的精美用纸,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讶。从纸的质量考察,主要原料以麻的成分为主,表面光滑而无帘纹,吸墨的效果很好。北宋的造纸术已相当发达,而此卷用纸,固然属於特制一类,据专家推算,可能在江边把船舶排列成行,然後浇上纸浆使之均匀,自然乾燥而成。由於历代收藏家对它倍加珍惜,得以纸墨保持完整如新,给我们提供北宋造纸技术空前发达的宝贵资料。元末明初的曹仲明在他所著《格古要论》裏,有以下一段记载:“予尝见宋徽庙御书千文,其首尾长五丈有奇,信乎匹纸三丈也”。《格古要论》中所说“五丈有奇”,当是“五”为“三”之误,即指此卷而言。由此可知,就元明之际的人看来,对这幅整张长三丈余的宋纸不能不感到惊奇。还值得我们珍视的,在这长达三丈有余的描金云龙笺上,那种精工的图案,不是用的雕板印刷而是以能工巧匠就纸面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的。据实物原卷观察,描金图案的能工巧匠,就是宫中不知名画师用尖毫画笔蘸金粉描绘而成。从整体画面的完整看,不可能分段拼接,而是由一人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如此高头长卷,如此繁缛的云龙图案,所花的精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云龙图案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每组由四条龙和二十四层云纹组成,每组前後连绵不断,显得特别紧凑,表现出整体划一的效果。尽管图案精工有余,但毫无板滞之弊,这是北宋图案装饰承唐代之余绪,从而有所发挥的一个特点,在同一时期的《营造法式》和《博古图》的—一些器物中,却是难於看到的,值得我们加以珍视!因此说,不仅赵氏狂草千文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有关的各项工艺,也几乎是空前绝後的希世杰作!(杨仁恺一九九六年重修於盛京之沐雨楼中)

三、宋徽宗的千字文和怀素的草书哪个艺术成就高一点

1、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

2、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3、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4、狂草是唐代书法高峰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

文章分享结束,宋徽宗千字文和宋徽宗千字文草书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宋徽宗千字文(宋徽宗千字文草书)